海城喇叭戏除唱腔外在化装、表演等方面仍保持明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某些特征,如在化装上旦角脸上贴“花黄”,生角脸谱多以昆虫勾脸,老蒯头上饰牛角等,在表演上仍存有哑剧遗风,表演繁琐细致。海城喇叭戏主要流行于农村或村镇,演员全为农民无纯专业演员,演员与观众零距离,无明显区分。其次该剧种是秧歌会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有些短小的喇叭戏剧目又由地上跷演出,这种跷上演浅的剧种是比较罕见的。

  海城喇叭戏的角色,大致为生、旦、丑三行。因其剧目大多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,故在上述三行中,以小生、小旦、小丑为主,艺人除必备唱、做、念、打四种表演功夫和口、手、眼、身、步五种基本技术方法外,尚须练就跷功和亮相两种基本功。民间喇叭戏艺人均善踩高跷,虽不要象高跷艺人那样在跷上扭、浪、逗、耍翻、腾、跌、匍等特技,但也需要练出走、跑、站、摆、扭等过硬本领,由于海城喇叭戏表演特征是动作的节奏性、舞蹈性极强。

  1985年,辽宁省文化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《关于地方剧种以流行地区定名的通知》精神,定名为“海城喇叭戏”。 海城喇叭戏源于当地秧歌。明代海城地区秧歌已盛行,它的表演形式与内容相当丰富,广泛包罗了当地民歌、小调、乐曲和舞蹈,为海城喇叭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。据《海城县志》记载:海城牛庄在明代中叶已是“西连津沽、南接齐鲁,吴、楚、粤各省扬帆可至”的水旱通商大埠。清初,成为辽南经济重镇。

  海城喇叭戏,以当地民歌为基础,吸取江西弋阳腔、山东柳腔等外来声腔,兼收并蓄,形成了诸腔杂陈的民间喇叭戏声腔体系。音乐曲调欢快优美,清新流畅,跌宕起伏,火爆高亢,节奏性强,适于载歌载舞。海城喇叭戏的角色分生、旦、丑三行,在此三行中又以“三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戏为主。海城喇叭戏的表演由于早期同秧歌,后与高跷结合,从而溶两种艺术为一体。

  • 1.jpg

    小放牛

  • 1.jpg

    白蛇盗草

  • 3.jpg

    扑蝴蝶

  • 5.jpg

    王婆骂鸡

  • 7.jpg

    红月娥做梦

  • 1.jpg

    跷中情

  男,原籍海城市英落镇后英村,是著名的海城喇叭戏艺人,擅长扮演上装,以男扮女装的形式出现,表演惟妙惟肖。赵有年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还能表演海城喇叭戏的老艺人,为海城喇叭戏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,培养出众多徒弟,如:丛祥春、何玉凤、刘桂香、周玉文、崔世海、刘荣邦等人。

  女,1982年9月考入鞍山市曲艺团,现为鞍山市戏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。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、辽宁省曲艺家协会会员。小的时候受家里爷爷肖玉厚(原辽阳市地方戏团团长)影响,从小爱好文艺、学了很多传统的剧种,后来又认识了海城民间唢呐演奏家陈永平老先生和张绍仁老先生,并得到了他们的亲传,排演了海城喇叭戏《王婆骂鸡》和《六月六》等剧目。

海城喇叭戏焕发新生机

  在日前举行的海城市第二届文化艺术节上,《王婆骂鸡》等海城喇叭戏经典剧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再次征服了广大观众,成为此次艺术节上一大亮点。

莫让海城喇叭戏成绝唱

  海城喇叭戏是起源于海城,并广泛流传于海城周边地区的民间小戏剧种,早期又称“大布衫子戏”或“柳腔喇叭戏”。

海城喇叭戏 多少欢笑多少歌

  2008年6月,海城喇叭戏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。著名艺人赵有年也被确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。